【书香★代表】月笼东坡 品人生三味-8846威尼斯

【书香★代表】月笼东坡 品人生三味-8846威尼斯

——读《苏东坡传》有感
日期:2023-07-25 作者:管理员  来源:系统  阅读次数:字体:[] [] []

《论语》曾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经意间,已逾“知命”之年,偶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于东坡先生的经历和诗词中获一点浅显思考:人生三味——不过坦然的姿态、毅然的心态、满足的常态。

以坦然的姿态面对人生。苏轼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年少有为、仕途不顺、黄州坎坷、东山再起、再遭贬谪的起起伏伏,始终以坦然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暴风雨”。坦然面对分离。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被贬密州,背井离乡,骨肉分离,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接受“月有阴晴圆缺”,成就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坦然面对生死。“乌台诗案”后,苏轼被捕入狱,面对即将“斩首”的命运,苏轼没有怨天尤人,释然生死中,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更结前世未了因”的名句。坦然面对低谷。“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面对犯官窘境、生计堪忧的悲惨处境,苏轼依旧保持“乐天派”:在东坡耕种,品鉴美食,得“东坡居士”雅号;在细雨中畅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在醉酒后低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言语间尽是浑身抖擞的轻快。

古今常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曾几时,自己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现如今,时光匆匆逝去,回望过去几十载岁月,不论是工作抑或生活,与苏轼相比,自己的人生至多是“偶有风浪”。

以毅然的心态面对工作。苏轼一生辗转杭州、密州、儋州多地任职,无论是任通判还是知州,始终谨记“莅官之要,曰廉曰勤”,毅然为百姓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常忧“百姓之忧”,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在杭州,他疏浚运河淤泥、建设输水管道、修筑西湖堤坝,得留现世“苏公堤”美景,那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至今令人神往;在密州,他致力抗旱治蝗、平息强盗、厉行法度,那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民、果敢、英勇的“实干派”形象跃然纸上;在徐州,他防洪筑岸、开仓放粮、教习水军,那一句“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是立志为民的呐喊、更是不屈不挠的抗争。常秉“枝叶关情”,民生事小常着眼,民生事大常忧虑。为官期间,苏轼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获取最新最真实的社情民意。看到杭州百姓就医难,他捐赠黄金50两,建安乐坊,医愈千人;看到惠州百姓通行难,他身先士卒,最终架起东西两座铁索桥;看到儋州地区饮水难,他力排众议,打凿了东坡井。为解决民生问题,苏轼对改革也不遗余力。在扬州,他奏请改革税务,废除卖盐及税务监官、江务监官等年终赏金;在儋州,他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开办学堂、自编教材、亲自授课,自此,海南教化日兴。

回望自己30多年的工作生涯,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甚至觉着有那么一点成绩,但与苏轼相比,“纵横家”的博学、“实干家”的远虑都相去甚远。作为一名“老同志”,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更需要解放思想,摒弃“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旧思维,发挥自身优势,一以贯之强化作风能力建设:一要“勤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宪法法律,也要学习财经纪律、金融管理、审计和预决算等业务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二要“勤问”。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坚持群众路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调研工作是人大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做好“三问”当为正解,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要“勤思”。克服“老同志”的经验主义倾向,与年轻同志多交流、取长补短。坚持“勤为先、思为要”观念,常思己过、常省吾身、常修其行,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以满足的常态面对生活。提及东坡,除了苏轼那段躬耕东坡以此得名的岁月,更多的是“东坡肉”“东坡肘子”这样让后世依然垂涎的美食,从中,后人也可窥见苏轼满足、乐观的生活哲学。生活要有“索性倚仗听江声”的随性。在黄州,苏轼夜饮东坡,归家敲门不应,索性在寂寂深夜里手倚竹杖,侧耳倾听涌动的江涛,“夜阑风静縠纹平”,闭上眼睛,回味人生,仿佛一叶小舟驶入江海之中,随波起伏。生活要有“不辞常作岭南人”的洒脱。在惠州,遭遇饮水困难,但苏轼却在此发现生活之美:惠州盛产水果,不经意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口口相传;在小满中,苏轼收获了纯粹的快乐。生活要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柔情。见到被自己连累贬谪到岭南的王巩时,苏轼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侧面夸赞柔奴。英雄落幕,这一句禅语也是苏轼一生的写照,不因环境而悲怆,不因困苦而焦虑,不因磨难而改变,以一颗平常心工作、生活,无关风月,志在四方。

《苏东坡传》最后写道:“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读罢,从中收获颇多,不仅是苏老洒脱恣意的态度,更多的是他面对困境、磨难、挫折时的人生智慧,忽觉心里是从未有过的畅快,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轻盈,是“人生小满则圆满”的顿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三十品悟、四十感悟,如今已近六十,携“三味”领悟,继续“赶路”,亦不算太迟。(韦文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