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3年第三号)-8846威尼斯

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3年第三号)-8846威尼斯

日期:2023-07-03 作者:管理员  来源:系统  阅读次数:字体:[] [] []

金安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

6月28日上午,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会期半天。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卫东,副主任宣红兵、沈荟、李飚出席会议。会议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荟主持。

会议集中学习了《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听取审议了区政府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数字金安”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等工作报告,区法院诉讼服务工作情况报告以及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调研报告;会议依法进行了人事任免,并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卫东要求:一要加强地方性法规的学习宣传;二要积极推进“数字金安”建设;三要扎实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四要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五要尽快补齐水利建设短板;六要不断提升法院诉讼服务水平;七要高质量完成下半年工作任务。

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到会33人,因事请假8人,实际出席会议25人。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冰,区人民法院院长史新富,区人民检察院院长周莉,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方宏,区政府办及部分区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区人大代表及乡镇街人大(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区人大常委会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人等共33人列席会议。

在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胡卫东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各项议程。结合会议议程,讲几点意见:

一、加强地方性法规的学习宣传会议集中学习了《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这是市人大于2022年制定的一部地方性法规。学习和贯彻好这个条例,对于加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传承大别山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动地方性法规学习宣传实施工作。法检两院也应当切实承担起地方性法规学习宣传实施工作的法定职责,共同促进地方性法规从“纸上”落到“地上”,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积极推进“数字金安”建设区数管局成立以来,围绕数字金安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当前存在的“不通、不统、不畅、不全”等问题,区政府及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推进“数字金安”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全局意识、系统观念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态势,以数字化转型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把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抓好抓实,用数据为金安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三、扎实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的专题视察,是对2022年调研的一次跟踪问效。一年来,区政府通过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在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优化工程建设行政审批、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具体落实举措,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手中有策、肩上有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培育壮大建筑业企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以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和带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防病、保健、康复和慢性病的治疗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也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医药优势,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巩固中医药发展阵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制度保障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

五、尽快补齐水利建设短板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落实经费保障,强化人才支撑,创新管护模式,切实解决我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推动全面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六、不断提升法院诉讼服务水平法院不仅要定分止争,还要便民利民。近年来,区法院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全方位优化诉讼服务,司法便民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下一步,区法院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持续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宣传“一站式”建设成果和亮点,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引导群众主动选择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用优质诉讼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七、高质量完成下半年工作任务2023年时间已经过半。下半年,各委室要继续按照年度工作安排,严格把握时间节点,扎扎实实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讲实话,把问题找准找实、查深查透,有针对性地提出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抓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整改落实,各工委要切实履行跟踪监督职责,形成监督工作闭环,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

本次会议还依法进行了人事任免,新获任命的既有人大办公室负责同志,也有街道人大工委负责同志,有新兵、也有老兵,此次任命凝聚着区委对人大工作的重视和期待,希望新任命同志以此次任命为新起点,不负重托、恪尽职守、勤勉履职,为全区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住建局局长  郭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作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报告。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工作,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代表召开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面对面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倾听企业建议,答复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难题,研究完善支持行业发展有关政策和措施。自2022年5月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以来,区政府紧紧以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为宗旨,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中心,以强化高质量服务为根本,严格按照调研有关精神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筑业基本情况

目前金安区建筑业企业共359家,从资质等级来分,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9家,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29家,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186家,专业承包一级资质4家,专业承包二级资质61家,专业承包三级资质16家,专业承包不分等级54家。从专业类型来分,取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179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114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36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38家。

2022年纳统建筑业企业新增40家,累计6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58.2亿元,增速8.3%,总量排名全市第3位,增速排名第6位。2023年1月29日市委市政府表彰全市建筑业龙头骨干50强企业,金安区相比其他县区获评企业最多,共13家,占比26%。

根据区委区政府印发的《金安区2023年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金发〔2023〕2号)文件精神,2023年建筑业产值目标增速25%,总产值72.75亿元,纳统企业达到80家。上半年新增纳统企业5家,退库1家,累计68家,预测建筑业产值28亿元,增速12.9%,总量排名第2名,增速第6名。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开展资质提升专项行动。自去年开展调研以来,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全面梳理行业内二级资质企业职称人员、注册建造师、技术工人、机械设备、工程业绩及规模等情况,逐家逐项对照资质标准帮促企业补齐短板,先后扶持宇田、同舜、裕祥等3家企业完成二级资质晋升一级,目前华旭、建德、万嵘等企业正在准备有关申报手续,将于年内完成申报,另外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0家,区内企业资质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加大建筑业企业招商力度。为提高建筑业企业招商工作成效,区政府成立建筑业招商责任组,2022年共招引中铁四局、安徽万嵘、安徽省中科3家优质建筑业企业,当年实现产值2.8亿元,今年以来已实现产值3.1亿元。上半年建筑业招商责任组先后外出招商17次,接待对接企业34余次,完成安徽鸿智、安徽禹豪、中铁五局、安徽同济4家企业招商,其中2家已完成所有迁入手续正常运营,并实现产值1.2亿元;2家正在办理资质平移手续,另外目前正在跟踪招商引资线索共17条。

3.搭建社会投资项目承接平台。当前住建部门监管的在建社会投资项目共65个,总合同价43.3亿元,区内建筑业企业施工的22个,占比33.8%,合同价9.14亿元,占比21.1%。为进一步提高本地企业承揽社会投资项目比例,区住建局、招创中心、商会各自安排一人成立3人信息共享服务小组,区招创中心根据招商引资落地项目进度实时区住建局和商会推送项目有关信息,商会根据项目规模和会员企业情况,依托我区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和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等级,统筹安排对接社会投资商有关事项

4.提高在建项目监管成效。各行业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一是注重制度法规建设,促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逐步规范化;二是强化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管工作有效实施;三是加强监督巡查督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责任有效落实;四是创新监管方式,提高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效能,进一步推广使用监管平台。2022年办理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共72个,建筑面积122.4万平方米;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239个建筑单体,总面积227万平方米;竣工验收工程266个单体,面积184.71万平方米。共检查在建工地项目85个,建筑面积138.6万平方米。累计出动监督执法人员75人次,发现质量问题52个,累计下发建设工程质量抽检通知书63份。

5.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去年9月份,区住建、交通、水利部门分别制定房建和市政、公路、水利施工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第一次信用评价工作,根据今年3月份省发改委、住建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市函〔2023〕100号)文件精神,县区级不得另行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区住建、交通、水利部门则紧紧围绕省、市组织的建设行为信用评价工作不断提高区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对照各项评分指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提高区内企业评分等级,目前区内房建类aaa(市级)企业6家,市政类aaa企业(市级)1家,水利类省级市场行为分值超过90分的企业2家,交通类aa(省级,最高等级为aa)企业1家。

6.发挥建筑行业商会作用。金安区建筑行业商会自去年8月28日成立以来,在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先后组织会员企业签订自律协议,建立建筑行业专家库,参与建筑市场信用评价,配合开展在建项目质量安全检查,主动赴上海市松江区、东阳市、杭州市等地学习协(商)会先进运行经验,主动承担“慈善一日捐”工作任务,积极为市、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献计献策等,各项工作开展富有成效。商会功能日趋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健全,运营模式更加规范,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了商会在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和引领会员企业进步的重要作用。

7.建立健全联动惩戒制度。根据《金安区公共资源交易标后履约监管实施方案》,各行业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标后合同违约等问题及时出具整改通知单、通报文件等,并将有关情况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强化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标后履约反馈机制及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联动惩戒体系。2022年共对8家企业、7名个人进行行政处罚,作出警告一次,罚款29.23万元,其中企业罚款24.5万元,个人罚款4.73万元。

三、存在问题

在区人大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我区建筑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1.根据统计部门新规要求,纳统建筑业企业必须具有二级及以上资质,导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的《金安区2023年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中纳统企业增加至80家的目标难以实现。

2.受房地产市场下行、政府投资项目减少、区内建筑业产值总量较大等因素叠加的影响,我区产值增速提升较困难,增速排名相对靠后。

3.区建筑行业商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经费不足导致部分工作无法高质量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提高政府投资项目承接比例。当前政府投资的房建和市政项目共16个,总合同价13亿元,区内建筑业企业施工的7个,占比43.75%,合同价6.2亿元,占比47.69%,约50%的建筑业产值流失,下一步将优化招投标示范文本,改善评标定标办法,提高本地企业政府投资项目中标率。

2.帮扶区内企业开拓外域市场。我区已建立区级领导包保联系一级企业制度,下一步将强化包联责任,要求包保联系人定期走访企业,重点关注企业“走出发”发展的难点、堵点,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收集汇总企业去域外竞标和在域外承接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必要时赴项目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对接,切实提高包联成效。

3.整合项目资源推动行业发展。对区内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分类整合,论证项目发包模式,既确保项目业绩规模有利于企业资质晋升、参与外地投标等,又确保项目产值和税收留在本地。

4.建立政府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建筑行业涉及房建、市政、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房产中心、招创中心等相关部门,必须统筹相关单位树牢“一盘棋”思想,围绕建筑业产值和税收目标共同发力,下一步将要求各部门以自身职能为基础,以数据共享、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为原则,积极推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设。

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书面)

区水利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22年全区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局党组多次研究此项工作,并成立专班,积极推进全区水利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在区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相关区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建筑行业商会和有关企业的配合下,我们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就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研、摸清家底、找出症结

目前,全区建筑业企业中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共有36家,其中,二级资质企业2家、三级资企业34家,这些水利建筑企业多数为近10年内注册的小微企业。

通过与区内多家水利建筑企业交流,走访区建筑行业商会,并与区住建局、区交通局以及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座谈,摸清了全区水利建筑业发展现状,找出了困境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招投标方面。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我区公开招标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均采用省水利厅2020年版招标文件示范文本,该示范文本对企业投标资格要求较高,导致我区绝大多数水利建筑企业难以入围中标候选人。一是受类似业绩限制,本地水利建筑企业类似项目业绩较少,包括企业业绩、项目经理业绩。二是市场行为分值及信用评价等级不高,2020年版招标文件示范文本中的评标办法“投标人信用”分值设为6分,而我区水利建筑企业的安徽省水利建设市场行为分值普遍较低,多数在80至85分之间,相当于水利部信用评价等级的a级。然而,市场行为分值及信用等级的提高是以承揽工程为前提,业绩少造成市场行为分值及信用评价等级提升非常困难。

2.工程承包方面。经了解分析,近年来,本地水利工程多是外地企业中标,虽然合同额在3000万元以下水利工程多是本地企业在具体施工,但本地企业只是中标的外地企业施工班组,多数属于劳务承包,其质量意识不强,并且本地企业无法获得项目业绩。     

3.企业自身管理方面。老企业、大企业管理成本远高于新企业、小企业,生存压力更大。因为老企业、大企业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等岗位人员相对较多且固定。而新企业、小企业人员总数少且不固定,在施工企业资质延续前存在临时聘人连续购买三到六个月社保,资质延续后又解聘的现象。

二、降低门槛、培优扶强、做好服务

1.开展区级水利建筑企业信用评价,根据区政府统一安排,以制定区水利建筑市场企业信用评价办法为抓手,推进水利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0月完成了区内外自愿申报的39家企业的信用评价工作,评出aaa级水利建筑企业6家(其中区内企业5家)。年初开始在400万元以下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招标中开始运用区水利信用评价等级,如2023年~2024年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等项目。

2.适当降低门槛,让企业有更多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如招标文件中的类似业绩造价降低、专业设置宽泛等,2022年,开工建设的水利建设项目95%以上都有本地企业参与施工,其中,区内企业直接中标率70%。

3.合理设置最高限价,确保企业有合理的利润收入。2022年,招标项目是以预审审核价下浮后的金额作为最高限价,并根据工程难易程度分类确定预算审核价下浮点,如河道治理类工程下浮8%、建筑物类工程下浮5%。2023年,根据区相关文件要求,直接以预算审核价作为最高限价,不再下浮。此举明显提供了中标企业的工程利润。

4.严格要求建筑企业搞好施工管理,向“皋城杯”“禹王杯”等标准靠齐,让企业树牢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5.与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合,区建筑商会参加,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标后履约监管,监督企业按投标承诺履约到位。

6.主动服务企业,全力做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如:在皖企业市场行为分值申请、合同履约评价、广域网考勤、优质工程奖项申报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通过相关支持措施,持续创造建筑业发展良好环境,促进全区水利建筑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以强带弱,以大带小,让龙头企业走出金安。

1.培优扶强骨干企业。加强与区建筑行业商会沟通联系,计划3~5年培育二级水利总承包施工企业5家,通过“项目包装”,扶持2~3家企业拥有5000万元以上业绩,并具备向外发展的竞争力。拟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在标段划分上招大标,施工标段少拆分,能少则少;二是为企业获得业绩,允许联合体投标,并且增加联合体家数,由目前普遍采用的2家增加至3~5家;三是采用“评定分离”方式定标,增加建设单位和政府定标的话语权。

2.推进发展一般企业。采取“一降”“两增”措施。“一降”:对于一般项目或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在招标文件设置时,适当降低门槛,如取消项目经理业绩,降低或取消公司类似工程业绩,取消技术负责人业绩、取消施工组织设计打分等,改为符合性评审方式。“两增”:一是在2000万元以内水利项目增加投标门槛,如恢复实行投标保证金的现金形式,不宜用保函等形式,减少围标、挂靠的可能性。二是建议公安局、公管局,增加打击围标、串标和挂靠等非法行为的力度,营造良好招投标环境。

3.严格标后履约监管。继续坚持与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配合,加强施工标后监管,督促企业按照投标承诺配置项目管理人员及履行合同,并邀请区建筑行业商会代表参与监督。

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书面)

区交通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产业,也是基础产业,涉及面广,投资带动作用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有着重要贡献。公路工程是建筑业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路网结构功能不断优化调整,推动支持公路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现就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本地公路企业资质、信用等级情况。经统计,在我区注册的公路工程资质公司共有38家,其中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的2家(安徽惠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祥建设有限公司),其余36家均为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或分项养护资质。

本地企业获得安徽省2022年度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等级aa(最好等级)的仅1家,即安徽惠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其余企业不具备参与省级评价条件。本地企业参与金安区2022年度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共32家,评价结果为aaa等级6家,aa等级7家,a等级7家,b等级12家。

(二)工程项目供需情况。就以我区为例,自2021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规模逐年递减,其主要原因是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不到位,公路建设市场“僧多粥少”,施工企业业绩少且小。

      年度

项目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农村公路建设里程(㎞)

77.8

62.8

19.8

(三)本地企业承接项目情况及项目产值流失情况。2023年我区交通建设项目为例,本土企业承接情况如下:

  项目

类别

联网路(16.319公里)

双车道(3.533公里)

危桥改造(10座)

养护大中修(2个)

预防性养护(1个)

安防工程(2个)

本地企业

100%

100%

30%

50%

100%

50%

域外企业

70%

50%

50%

以上项目产值流失共约2726万元,其中危桥改造993万元,养护大中修1223万元,安防工程510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目前,公路工程行业处于市场发展速度换挡期、产业转型升级缓冲期,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交通建设任务缩减较多。区乡财政困难,加之用地严格管控,面临投资收紧、规模收缩等问题。

(二)市场竞争能力整体较弱。全区没有公路施工特级、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不仅难以参与外部市场开发,即便在本地重点项目建设竞标中也不占优势;一些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经营业务单一,整体规模小、创新能力弱,每年运行维护成本较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三)人才资源匮乏。普遍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才效应,技术人才、工匠缺失严重,一些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有证无能”、“有证离岗”,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缺失,工程完全只靠班组做。不注重班组人员的培训教育,培训时间和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下工地,青黄不接,整个社会缺少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形势严峻。

(四)市场环境较差。投标时不顾一切揽接工程,存在低价低质情况。重投标轻管理,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企业社会责任不足,创优夺杯力度不够。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开展“四送一服”活动,为企纾困解难。深入贯彻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工作要求,择选一些有长远目标、有充足闯劲的施工企业送新发展理念(装配式转型升级)、送支持政策(提质升级、联合体、施工分包和劳务合同)、送创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送生产要素(争取土地、资本等支持、外环协调),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结对帮扶、包保联系、点对点等模式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搭建好政企间的“连心桥”。

(二)合理选用招标方式,助企培育壮大。

1.依据《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安徽省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可以不进行招标。”交通部门牵头实施的联网路、安防工程、危桥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可以作为推广以工代赈的项目实施,若此举讨论可行,建议施工限额以下项目采取直接发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投标成本。

2.根据最高限价大小确定不同的评标办法,4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采用合理低价法,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采用技术评分最低标价法;鼓励实行联合体招标,借梯上楼,带动本土企业投标积极性,增加工程业绩可能;合理设置子项评分标准,如:技术评分最低标价法第一信封(商务及技术文件)总分100分,分值构成主要有施组、主要人员、技术能力、履约信誉等。可以在项目经理业绩、项目总工业绩上适当降低要求,减小技术能力(工法和专利)、企业奖项权重分值。

(三)打造一批优质工程,树企品牌形象。

1.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让业主信赖的黄金标准,今天有质量,明天有市场。施工企业要始终坚持“干一项工程,铸一个精品,留一个口碑”的施工理念,树牢质量品质意识。

同时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和技术工匠,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培养在“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我局将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区为抓手,严格加强履约管理,严格把好五大关(安全生产关、材料进场关、工序验收关、进度控制关、实体外观关),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组织开展公路工程劳动竞赛活动,以赛促进,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定期举办公路工程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水平。

3.鼓励企业创优夺杯,在某些大型工程招标文件中设置创优夺杯目标,明确奖惩措施并严格兑现,提高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激励企业争先创新、夺杯创优。

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书面)

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3月31日区政府召开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就如何支持本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讨论会后我单位高度重视,按照会议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现将该工作推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3年1月至6月份,公开招标项目36个,成交额为69193.38万元,其中金安区本地企业中标率为28.76%限额以下项目进场交易106个,成交额为19750.088546万元,金安区本地企业中标率为75.5%

二、信用评价使用情况

目前房建和市政信用评价运用六安市住建局评价结果,水利信用评价按照省水利厅2023年模板运用省水利厅信用评价结果,交通类运用安徽省交通厅信用评价结果。

2022年度,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建立了区级建筑业信用评价体系,自今年2月份以来,对限额以下不是必须招标项目,运用区级信用评价结果

三、工作举措

4月7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邀请住建局、水利局、交通局、重点处就目前我区房建和市政、水利、交通使用的招标文件文本进行逐一梳理4月17日区住建、水利、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将意见反馈我单位。依照反馈结果,一是“评分二”中国家和省级优质工程奖项赋予相同或相近分值,减少分值差缩小本区企业与外地企业差距,提高本区企业竞争力;二是对于公开招标项目实行投标保证金等“四金”全部采用非现金方式,对于限额以下小型项目实行免收投标保证金方式,减少投标企业负担;三是搭建平台邀请金融机构对区内中标企业开展中标贷,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等问题5月份已完成一笔中标贷是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加大对招标文件设置是否有利于本地企业发展审查力度。是加大对围串标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和水利项目,净化我区招投标环境,目前已将发现的围串标线索移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我区为市本级主城区,与其他县不同,市公管局制定招标文件模板只能对招标文件进行微调。目前,我单位对市制定的招标文件模板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不合理条款提出建议报市公管局;

二是就如何支持本地企业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加大对招标文件设置是否有利于本地企业发展审查力度,牵头相关部门对外地企业中标项目加大标后履约监管力度,逐步提高本区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对梳理出存在围串标嫌疑的项目,移交公安部门立案难度大,目前,我们还在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中

四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和水利项目采用c类模版评标的现象异常,动辄上千家企业来投标,其中不乏大量围串标嫌疑,经过分析,2000万以下采用c类评审的项目商务标评审方法存在问题。建议区内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通过整合提高标段投资额,采用省水利厅b类模板,遏制围串标现象的发生;通过接受联合体、评定分离等方式带动本地水利资质较低的企业共同发展;

五是持续净化招投标市场环境,通过加大源头治理,对自然人借用资质和挂靠行为进行打击,加大对围串标线索的侦破,打击围串标团伙,为企业家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

六是目前我区项目基本采用远程异地评标,杜绝“技术标一”中企业反响较大的人情分、印象分现象。近期,通过对部分异地专家评标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多数区内企业“技术标一”得分较低,其中不乏区内龙头企业,建议区建筑业协会要加大业务培训,提高区内企业标书编制水平,提高企业投标竞争力。

 

关于“数字金安”建设推进工作报告

数管局局长  刘仁武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作“数字金安”建设推进工作报告。

金安区数据资源管理局于2019年11月成立,加挂区政务服务管理局牌子,为区政府组成部门,下属区政务服务中心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近年来,金安区“数字金安”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数字安徽、数字六安建设总体部署,以发挥数据要素潜能为基础,以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为抓手,以特色场景应用为突破口,逐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以数据资源赋能金安政务服务、旅游、医疗、自然资源、劳动监察等,实现全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政务服务智慧化、政府监管一体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努力推进现代化幸福金安建设。

一、工作情况

(一)顶层设计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20年成立“数字金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区委办、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经信局、数管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数管局,明确职责,凝聚合力,形成领导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编制专项规划。聘请合肥工业大学专业团队,组织编制了《“数字金安”总体建设方案(2023-2025)》,开展工作调研、座谈,制定近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数据归集应用方面

1.加快数据归集。一是依托江淮大数据六安市子平台(原六安市政务云数据支撑平台),分类归集区本级数据,上线区直部门39个,累计编制数据资源目录335条,共归集数据五千万余条。二是推进“四电”应用,累计制作各类电子印章2600余枚、电子证照3000余个,电子云签、电子材料事项关联度100%。三是开展上级部门数据接口调用,累计申请省市数据接口160余个,实现可调用数据接口30余个。

2.强化数据应用。一是疫情防控期间调用省级安康码数据和市级车驾管数据,打造“安康码” 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应用,其中智慧医疗应用入围全国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大赛并取得较好名次。二是在“免审即享”平台累计上传编制各类惠企政策服务164条,通过数据自动匹配兑现企业2142个,兑现总额5683.1万元。三是打造“皖事通”区级个性服务,在金安专栏上线公积金、医保、商品房备案、婚姻登记点就诊记录查询等特色服务12个。

(三)信息化项目方面

1.部门联动“1 5 n”。区数管局牵头,联合区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电子政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工作机制,协调建设单位,组织开展信息化项目审核审查论证。

2.规范管理“四个一”。即一个项目计划、一个专项资金、一朵政务云、一张外网。一是每年9月份开展下一年度信息化项目谋划申报,经论证审核,报区政府审定、经区人代会批准后列入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二是信息化项目专项资金列入区数管局年度预算,2023年共25家区直单位、47个项目,总预算约1391万元。三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金安区政务云,目前上云7家区直部门、9个业务应用。四是推行全区电子政务“一张网”,今年计划完成28个部门业务系统迁移至区电子政务外网。

3.项目统筹“三不原则”。规定新建项目未经审核、未纳入专项资金不得实施;能上云未上云、不按规定共享政务数据的项目不得实施;除涉密专网和法律规定外,未按要求部署在区电子政务外网的项目不得实施。

4.制度保障“四份文件”。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有关规定,区政府办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的通知》《金安区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金安区政务信息化项目统建统维方案》《进一步加强全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全区政务云由区数管局统筹,规定了对使用财政资金的信息化、智能化项目的建设方案、资金预算进行审核把关,以及源代码、数据资源等知识产权归区政府所有等。

5.技术保障“两个支撑”。一是邀请专家评审。调整金安区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充实软件开发、信息通信、通用硬件及相关行业领域40余名省内外专家,参与信息化项目方案评审、技术论证、验收评价等,为我区信息化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二是引入专业审查。聘请信息化方面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资金概算、招标文件、绩效评价等,开展第三方专业评估审查。截至目前,共审查评估15个项目、投资预算约3252万元,经评估审定约2206.9万元,节约财政资金约1045.1万元。争取“数字金安”专项债项目约4.165亿元,涉及10个区直单位、15个项目。目前第一批5个项目数智云脑和一网统管、应急信息化、智慧燕山林场、南山新区智慧交通共约7000余万元,正在稳步有序推进。

(四)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

1.在数据安全上。一是保障数据安全。与信息化项目供应商签订数据保密协议,软件开发类项目必须提供软件源代码,杜绝政府数据被企业“绑架”现象,保护政府数据安全可控。疫情防控期间与各区、乡级安康码管理员签订《安康码平台数据保密协议》,明确职责,加强培训,确保安康码数据安全有效。二是加强法律宣传。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机关、小区、校园,深入广泛开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宣传。

2.在网络安全上。一是建立健全区政务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制定政务云管理办法,对机房网络安全、用户侧安全、政务系统可用性、信息保密性、平台服务器入侵安全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二是每年举办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大赛,会同区委宣传部、区公安分局、区电子政务中心邀请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应用平台,组织攻防演练,找问题、抓不足、补短板。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不通。全区数据资源尚未汇聚整合,部门壁垒、数据“烟囱”现象仍然存在,政务数据共享难以实现。全区干部职工的数字素养仍待提高。

二是不统。政府各部门均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自身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未能兼顾关联部门的数据需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存在重复建设、过度建设现象。

三是不畅。当前金安区电子政务部门信息、资源尚未实现一体化,日常工作难以协同,跨部门跨层级间工作流程仍旧复杂。

四是不全。当前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行政管理需要,缺乏大数据、ai、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决策过程中难以获取全局数据支撑和智能决策辅助。

三、下步工作

我们将着眼补齐“不通、不统、不畅、不全”的短板,着力解决部门对数据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等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以数据赋能为导向,以信息化项目为抓手,以加强宣传培训为动力,“以数为基、聚数为智、用数赋能”,全面推动“数字金安”高质量发展。

1.建设“数智云脑”。构建六安市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金安节点,整合“一网统管”、应急协同指挥中心,打造城市综合运营协调指挥中心,打造数字金安“一脑一心”,破除“数据壁垒”,纵向承接国家和省市数据接口,横向提供数据归集、清洗、交互等服务,夯实数据治理、共享基础,赋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便民利企服务提供智慧化、数字化的8846威尼斯的解决方案。

2.规范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金安区信息化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开展项目申报、审核、建设、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信息化项目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管理。同时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部门增效能。

3.建立工作制度。加大数据资源和信息化方面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招考引进相关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一是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在区直各单位、各乡镇街设立首席数据官,负责数据资源目录编制以及数据归集、治理、共享等具体工作。二是设立“数字讲堂”制度,围绕各委办局信息化场景需求、成功案例、建设效果等,定期开展数据资源、信息化建设等培训讲座,提升我区干部职工数字素养。

4.探索数字化改革。对标江浙沪,学习先进经验,探索设立区数改办,与区委深改办合署办公,整合区发改、财政、经信、数据等相关职能,统筹协调推进全区的数字化改革。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识,对全区党建引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各项工作进行流程再造,开展数据赋能,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全区各领域各方面改革。

 

关于“数字金安”建设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社建工委副主任  桑世武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4月20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世武率队调研“数字金安”建设工作。调研组先后赴张店大裂谷、区人社局、区数管局现场调研全区智慧旅游平台、劳动监察智慧管理平台和数智云脑建设情况,通过现场察看和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数字金安”建设推进情况,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为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5月25日至26日,调研组一行赴苏州市工业园区和吴江区考察“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工作。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2020年,我区成立了“数字金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经信局、区数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数管局。聘请合肥工业大学专业团队,组织编制了《“数字金安”总体建设方案(2023-2025)》。初步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专家库、企业库、基础信息库,初步实现信息化项目统建统维目标。

1.数据归集成效明显。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分类归集本级数据,上线区直部门39家,累计编制数据资源目录335条,归集数据5000万余条。“四电”应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云签和电子材料)推广有力,完成率100%。

2.数据应用广泛多样。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安康码”管理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用省“安康码”数据和市车驾管数据,打造“安康码” 智慧医疗、“安康码” 智慧社区,特别是“安康码” 智慧医疗应用入围全国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取得了靠前名次。打造“皖事通”个性服务,在“金安专栏”上线公积金、医保、商品房备案、婚姻登记点、就诊记录查询等服务12个。

3.机制建立初步规范。为确保“数字金安”信息化项目有序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的通知》《六安市金安区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金安区政务信息化项目统建统维方案》《进一步加强全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对全区政务信息化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统筹管理。

4.项目评审稳步有序。组建金安区政务信息化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实专家队伍,由20人扩容至40人,累计参与区政务信息化项目评审200余人次;2022年,引入第三方专业审查机制,围绕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资金概算、招标文件、绩效评价等,建立并完善项目评审评估审查程序,先后对建设的15个信息化项目进行审查,共节省区财政资金1045万元。

5.专项资金争取有力。一是“数字金安”专项债项目。共15个子项目、涉及10个区直单位,总申报资金4.165亿元,可用建设资金超3亿元,为“数字金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数智云脑及一网统管、燕山国有林场智慧管理平台(一期)两个项目已挂网招标,应急指挥中心、智慧南山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二是列入2023年区数管局部门预算并统筹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专项资金。共47个子项目、涉及25个区直单位,总预算金额约1391万元。

二、他山之石

为学习外地做法,调研组成员赴苏州市工业园区和吴江区,考察学习了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经验。通过认真梳理,主要有以下两点经验值得借鉴:

1.平台建设起点高。苏州市工业园区和吴江区都建有高规格的城市运行智慧管理中心,作为主平台,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数管中心主要建有应急指挥平台,专业人员工作平台和大数据显示屏等。涵盖了政务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运行等功能。具体来说,大到整个辖区(园区)运行情况、车流人流情况、综治维稳概况、应急管理情况,小到每个企业的用工人数、每个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每个景点的即时监控情况等。通过平台,基本实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全。考察的总体感受是:智慧数据平台功能全,作用大,实现了区域内一网通办,一网通管。

2.平台管理人手足。苏州市工业园区和吴江区城市运行智慧数据管理中心都明确了分管领导,并落实1名现场负责人,工作平台保持在10人左右,都是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专职负责平台的运行监管、信息推送、交办转办、督办催办和问题反馈等日常工作。同时,通过智能分析,不间断提供决策建议,

三、存在问题

通过考察和调研,在“数字金安”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推进难度大。部分领导和单位对“数字金安”的概念、前景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建设智能化数字平台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经费和人力。少部分单位至今还没有起动,多数单位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急用急建、不用不建。

2.标准不统一。数字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政府和部门平台建设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化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等现象。

3.归统不积极。部分单位的智能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多,内容全,担心数据使用安全,认为数据归属本单位,仅供本部门或上下级使用,不愿意共享。

4.宣传缺力度。很多人不知道“数字金安”平台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因而对“数字金安”建设不重视、不配合。

5.质量有差距。各单位在建设智能数字平台时,差距较大,上级单位重视,单位领导主动,经费投入多,能超前谋划,所建智慧平台质量较高,作用发挥也大;反之,要不没建设,要不建设只是应付形势,数字更新也慢,利用率不高。

6.队伍不稳定。由于单位人少事多,造成数字智能平台管理队伍不稳定,有的是一人多岗,管理不过来;有的是单位人员流动快,刚确定为管理人员不久,或因为调动和考试又离开了单位,影响了平台的管理和更新,也给安全保密工作带来隐患。

四、工作建议

全国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数据局。借此东风,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区“两会”、“金安大讲堂”、各级干部培训班等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智慧数据资源宣传,强化智慧数据意识,不断提高全区干部职工的数字素养,做到领导重视、人人知晓,早日实现“数字金安”“一张网”。

2.筹建一个平台。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上级要求,区政府应超前谋划,拿出足够金费,千方百计挤出足够场所,组建金安智慧数据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脑),归统各单位、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早日实现“一网通办”和“一网通管”。

3.建稳管理队伍。发展数字经济是时代的需要,建议区政府要想方设法,对缺编单位,定向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补齐和加强平台管理队伍。设立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首席数据官制度,加强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力度,确保“数字金安”智慧平台能持续正常和高效运转。

4.加大统筹协调。“数字金安”领导小组,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规范区级平台建设,打破部门壁垒和数据“烟囱”现象,做到上下左右兼顾,既要做到科学合理,又要做到精打细算,增强智慧数据的实用性和广泛性,早日实现共建共享。

5.确保安全高质。加大对智慧数据平台管理队伍的安全保密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一支能管理、会管理,善管理的高效运作队伍,努力实现“数字在身边,一机知金安”,确保实现“数字金安”高质量发展。

 

金安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工作报告

卫健委主任  李海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金安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工作汇报如下:

近年来,金安区始终坚持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以深化综合医改为契机,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力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市四院、区妇幼保健院均设置中医科、康复科,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馆正在装修,金安区中医院项目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34961.07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开放床位300张。区中医神志病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为病人服务。22个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建成中医馆,可提供中医6类10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289个村卫生室、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提供4类6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2021-2022年区卫健委在全区遴选40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阁”建设(每个中医阁按照2.5万元/个,共计100万元)。现全区有国家基层名中医1名(市四院中医内科郑必芳),安徽基层名中医2名(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翁同芳、民营中医诊所徐济贤),3名名中医工作室均已建设完成。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中医馆和中医阁建设,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逐步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发挥。近年来,已先后选拔中医药骨干人才50余人次赴省内外知名中医院开展“拜师学艺”,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300余人次,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比例显著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机构2022年中医门诊诊疗总人次达到47万人次,中药处方占总处方比例达到15.4%,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8.5%,各项指标较2021年均明显提升。疫情期间,积极采取中医药预防措施,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为防范疫情扩散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方面的独特魅力。

(三)中医药宣传影响日渐深远

以每年中医药宣传周为契机,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安徽省中医药条例》,组织中医专家开展中医药“四进”宣传活动(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2022年共举办各类中医药宣传、义诊活动4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为全区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活动3次,受益人群达1200余人次,让群众真正“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为发挥金安区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康复等资源优势,促进金安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帮助横塘岗乡安徽中草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申报长三角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二、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中医药发展的基础薄弱(政策推动、经费投入、环境氛围、相关单位的协同合作等),中医药治病的特色优势尚不突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尚不完善,中医药发展缺乏强劲的创新驱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未能互相促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保障措施不完善

区政府未建立中医药跨部门协调机制,中医药振兴发展未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没有深入挖掘我区中医药资源,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中医药发展、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根本。全区中医药人员短缺,截至2022年底,全区现有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808人,其中注册执业中医(含助理)师275人(其中中西医结合医师58人),仅占总执业医师人数的15.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人才尤为紧缺,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引进难”“招不到”“留不住”的情况。由于我区中医院尚未投入使用,“四名”工程(名院、名科、名医、名药)落实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医就诊人群较少,中医药的影响力尚未充分体现。

(三)传承创新存在不足

近年来,金安区实施或落实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对上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政策举措的细化和执行,没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全区特点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方案。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我们在理论、制剂、体制等多方面均创新不足。

(四)特色专科缺乏推广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受人才、环境、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特色专科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比如区中医神志病院病院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已有近30年历史,其方法独特、效果明显,深受患者信任,在周边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由于医院阵地建设、基础设施、硬件设备不断的老化和人才缺乏,不但没有得到推广、发扬,甚至有萎缩倾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万人口中医床位数和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0.85(张)、每千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用3年的时间落实以下6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2025年实现区级中医院达到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区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即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区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动基层中医馆内涵提升和中医阁建设,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银针行动”“十病十方”工作,争取为全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医务室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确保全区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

(二)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优势作用和治未病服务能力

加强针灸、推拿、骨伤、肛肠、妇科、儿科、皮肤科、康复科、精神卫生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向基层推广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实现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全区所有医疗机构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服务,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组建区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规范设置治未病服务项目,开发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的治未病服务包,到2023年底,所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均能提供治未病服务。

(三)发展“中医药 ”健康服务

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中医药领域均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公立中医院以品牌、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与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康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和特需医疗服务等中医机构。按照“县域覆盖、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行政府主导,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金安区中医医院牵头为主体的建设运营模式,稳步推进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引导企业开发适老型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扩大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的应用推广。支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促进中医药与互联网、物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融合发展。

(四)改革完善中医药医保8846威尼斯的支付方式和加强中医医共体建设

实行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医保政策。区级中医院医保报销起付线按照同级综合医院下沉一级标准执行,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以上。单病种付费的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其中住院优势病种报销比例提高5%,门诊优势病种纳入医保报销。符合规定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适宜技术、医院制剂和配方颗粒等纳入医保销范围。区级中医院牵头组建区域医共体。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人员带徒授业,并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鼓励西医学中医,临床类别执业医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可在执业范围中加注中西结合类别。鼓励中医院引进省内外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高级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全区应按照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订单定向、招募招聘、属地委培、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等方式充实基层力量。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依托区中医院设置中医药健康宣教基地,扩大优质中医药科普内容覆盖面。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普遍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健康城镇建设,鼓励建设中医药文化一条街主题公园。深入挖掘我区中医名家、学术流派等中医药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乡村、社区、校园。

 

关于加快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  邵有常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促进我区中医药振兴发展,推动我区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区人大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副主任沈荟组织调研组,采取区内调研、区外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

5月9日,调研组深入金安区中医医院、张店镇双庙村卫生室、毛坦厂镇卫生院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广泛收集意见建议。6月1日至3日,调研组赴安徽省明光市中医医院、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考察学习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药院内制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及中医药传承发展等工作,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标查找差距。6月15日召开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金安区辖二级综合医院一所(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二级专科医院一所(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级专科中医神志病院一所,17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9个村卫生室,36个卫生服务站,民营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38家,国家级基层名中医1名,省级基层名中医2名(其中民营诊所1名)。全区公立、民营医疗机构中医(助理)师、中西结合医师共计275人(公立172人,民营103人),其中,中药师38人

全区2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全区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提供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10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4类6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2021年7月金安区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金安区中医院,建设地点城北乡古碑路与正阳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设置病床500张,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精神卫生中心、基本医疗用房、公共卫生楼、发热门诊、地下停车库(含人防工程)等,设置病床200张;二期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病房综合楼及车库(含人防工程)等。2021年12月31日金安中医院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计划今年8月竣工交付。

二、存在问题

1.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全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短缺,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人才尤为紧缺,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区、乡、村三级都存在“引进难”“招不到”“留不住”的情况,队伍老龄化,尤其是名老中医、特色学科等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断层严重,后继乏人,服务能力不强

2.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中医药振兴发展纳入财政预算,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经费保障不足,中医药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薄弱。医保政策对中医药扶持体现不够没有充分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有些中医优质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医保目录或者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中医药服务的效益提升。

3.宣传文化氛围不浓

未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活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和中医药文化知识“四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未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养生保健知识普及不够,没有中医药文化精品创作。区级没有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研学基地。

三、工作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区政府成立中医药振兴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区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设置中医药管理职能部门,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准制定、质量管理等工作,将基层中医药服务打造成网络健全、设施设备完善、人员配备合理、管理规范、中医药防治康养融合发展的完整体系。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抓好任务分工落实,又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政策争取、工作指导、项目(平台)建设等工作。

2.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招募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进中医药服务人才。积极开展“西学中”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人员带徒授业,鼓励区中医院引进省内外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扩充中医队伍。采取订单定向、招募招聘、属地委培、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等方式充实基层力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政府将中医药振兴发展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中医药财政专项,保障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推动制定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遴选10个左右中医优势病种实行“同病同效同价”按病种付费,启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区政府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建成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高标高位推动金安区中医医院建成使用,并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医联体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医药辐射作用,在推动医联体建设中,力争覆盖人口不低于30%。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纳入到医联体建设。

4.弘扬中医药文化

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扩大中医药科普内容的覆盖面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依托区中医院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区内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研学基地。深入挖掘金安区中医名家、学术流派等中医药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

 

关于金安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  傅诗庆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区法院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21年以来诉讼服务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2019年7月最高院印发《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以来,金安法院以提升化解矛盾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工作机制,为当事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2022年,金安法院“一站式”建设在全国基层法院排名第四位,在六安市各县区法院排名第一位。

一是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打造便捷化诉讼服务体系。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我院坚持把“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摆到区域社会治理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并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地方平安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压实了各乡镇街、各部门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责任。二是完善服务举措。按照“一站式”建设要求,我院进一步完善诉讼服务大厅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诉讼服务中心能够承担起各类案件的导诉、立案、送达、诉前调解等多项工作职能。同时,通过合理划分诉讼引导区、立案服务区、调解服务区等功能区域,设立老人、残疾人、军人等特殊群体和涉企业诉讼等绿色通道,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二是健全分调裁审机制,持续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一是立案前筛选调解案件。对起诉至本院的民事案件,由立案窗口进行筛选分流,对适宜调解的案件,在征得起诉人同意后,移送至本院诉前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进入诉讼程序。二是深入推进“简案快审”。为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我院充分发挥速裁团队在“分调裁审”模式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化审理简单案件。2021年以来,速裁团队两名员额法官共办结案件2830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总数的10%,平均审理时间为15天。三是实现类案审理要素化。制订《金安区人民法院要素式审判工作指引》,归类整理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8类案件要素表,庭审主要围绕争议要素进行审理,简化裁判文书制作。2021年以来,运用“要素式审判”审理民事案件1370件。

三是不断拓宽便民渠道,实现诉讼服务方式多样化。一是坚持科技赋能。依托移动微法院、诉讼服务网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让群众尽享“指尖诉讼”,共完成网上立案6497件、跨区域立案33件。着力提升智慧法院应用水平,开通微信、支付宝、银联等缴费方式,提升诉讼缴费便捷化程度,确保案款业务一次性办理。二是充分整合资源。将部分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以及多元解纷功能集约设置在诉讼服务中心,让群众“一次办成”。目前,我院诉服中心已实现诉讼材料100%全程扫描、委托鉴定业务集中办理、保全裁定执行专人负责,并与邮政公司合作,设立了集约化送达中心。适用邮寄送达次数24320次,电子送达率达98%。三是开展巡回审判。打造“纠纷在哪庭审就在哪”的工作模式,切实减少当事人诉累。2021年以来,我院共开展巡回审判活动127场,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44起,《人民法院报》头版5次对我院巡回审判活动进行报道。

四是持续深化诉调对接,推动诉源治理实质化运行。一是倾力打造“皋心四站”。以诉讼服务调解中心为主导建设“皋心四站”,即皋翔公证处、诉讼服务调解中心、孙岗法庭调解站、三十铺法庭调解站、木厂法庭调解站和张店法庭调解站。2021年以来,我院诉前调解案件合计19469件,调解成功12634件。二是深入开展“三进”工作。积极推进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目前我院已与金安区翁墩乡人民调解委员会、金安区木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等30家基层治理单位建立调解组织关系。2021年以来,各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纠纷829起,其中成功调解248起。三是加强“总对总”诉调对接。邀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解委员会、金安区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金安区总工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室和开发区工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共通过“总对总”平台委派案件1312件,调解成功810件。

五是主动作为服务企业,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获评2022年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一是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依法严惩,坚决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 审结非法经营、合同诈骗等犯罪案件59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审结涉黑恶案件8件32人,为企业创造了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市场主体的契约意识和规则意识,审结涉企买卖、租赁、建设工程等合同案件2908件;审结涉企金融借款、保险等金融类案件2592件,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金融司法支持。二是着力解决“执行难”。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执结各类涉企执行案件3644件,实际执行到位金额3.27亿元。开展了“江淮风暴”执行攻坚优化营商环境之夏季行动,集中执结拖欠企业债务、涉民生等6类重点案件1677件,发放案款1.71亿元。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审慎适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2022年6月,在执行安徽莱伊得光电标饰有限公司追偿权纠纷时,采取第三方收购方式成功实现“腾笼换鸟”,让企业涅槃重生。三是稳妥推进破产审判工作。完善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着力缩短办案周期,切实提高破产审判质效。2021年以来,共办结破产清算案件24件,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六安博祥置业等4家企业积极适用重整程序予以挽救,累计盘活资产13亿元。四是扎实开展百名法官进百企。2022年我院开展了“百名法官进百企”专项行动,通过设置联络公式牌、有针对性提出法律建议、开展法律宣传等多种方式,帮助辖区78家企业解决涉法涉诉难题。活动期间,累计开展走访调研154次,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83次,受到了联系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诉讼服务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虽然金安法院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自身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联动协作机制仍需完善。我区尚未建立可整合公安、司法、人社、城管等基层治理力量的矛盾调解中心,调解资源呈零散化局面。法院调解平台与其他专项平台间尚未实现有效双向对接,诉讼服务中心与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在送达、调解、执行等方面的工作合力不够。

二是宣传普及工作还不到位。对诉讼服务中心职能作用、服务平台功能等宣传不足,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立案、律师服务平台、保全平台、鉴定平台等诉讼服务平台应用率不高。当事人习惯于前往窗口咨询、查询,诉讼服务中心配置的案件自助查询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基层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我院诉讼服务中心面积还不足以保障多项诉讼服务功能,基层法庭诉讼服务站硬件设施尚未完全配备到位。驻院调解组织、调解员办公条件需要改善,办公场所较小,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程度不够。部分基层法庭调解室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四是队伍能力建设还需提高。受业务培训不足和补贴经费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我院现有调解员队伍尚无法满足诉前调解需求。基层调解力量还存在薄弱环节,各领域参与度还不够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调解工作还存在一些程序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

三、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下一步,金安法院将在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支持下,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改进工作、提升实效、促进发展:

一是加强联动协作,健全完善多元解纷整体格局。依靠党委领导、人大支持,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多元解纷工作。进一步整合更多行业协会、特邀调解组织等社会资源,推动强化各综治力量的机制衔接和力量整合,实现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良性互动。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力度。广泛宣传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让群众和企业了解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优势,提高“一站式”建设在社会各界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全面宣传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三是立足职能定位,扎实推进保障制度有效落实。加大对“一站式”建设的经费保障力度,将多元解纷工作经费和特邀调解员的补贴经费常态化纳入财政预算。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配套服务保障机制,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加强多元解纷机制与繁简分流机制的有效衔接,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四是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诉讼服务质量水平。加强人才保障,进一步充实诉讼服务中心人员力量。聘请法学专家、退休法官、相关专业人士等组成专家团队,完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名册管理制度,提升调解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优化诉讼服务中心一站解纷功能,健全和完善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平台,强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纠纷化解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院诉讼服务工作一直得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法院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并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新时代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工作,

努力为金安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术语说明

①“一站式”建设:201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两个“一站式”建设意见。随着该项工作深入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2020年1月,升级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②万人成讼率:是指以常住人口和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为基数,每一万人当中法院受理的一审民商事案件数,它能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社会治理效果和平安建设情况。将“万人成讼率”纳入我区平安综治考核体系,可以促进我区社会和谐,助推全方位、多层次诉调对接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③分调裁审:是指案件立案时,符合调解案件条件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分流进入先行调解程序;符合简单案件条件的,进入速裁程序审理;其他案件,根据业务分工分配给相应的部门或团队审理,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司法需求、提高司法质效。

④要素式审判:是指对固定案情的基本事实要素进行提炼,就各要素是否存在争议进行归纳,并围绕争议要素进行审理,简化裁判文书制作,从而达到简化审理流程、提高审判效率、实现类案专审、简案快审的审判方式。

⑤跨区域立案: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准备起诉状和证据材料,就近选择法院办理立案接收手续,不受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的限制,享受家门口法院诉讼便利。

⑥公证调解:金安法院联合皋翔公证处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公证调解中心”,由公证员对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劳务合同、民间借贷、交通事故等纠纷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后经法院司法确认出具《民事裁定书》,生效裁定书具备强制执行效力。

 

关于金安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监司工委主任  王世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成立由宣红兵副主任为组长、监司工委组成人员和代表联络办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人大主席为成员的调研组,于5月下旬对区法院诉讼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张店和木厂法庭,并邀请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对区法院诉讼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工作措施等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近年来,区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断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便民机制,拓宽服务功能,有力推动了诉讼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据法院报告,2021年以来,截至今年5月,共受理各类案件40034件,审执结37415件。办案主要指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2022年金安区法院“一站式”建设在全国基层法院中排名第四,在全市法院系统排名第一。同年荣获“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1.诉讼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坚持面向基层,以便民诉讼、满足群众需求为工作着力点,构建起以诉讼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一体化”诉讼服务体系。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立案服务区、群众来访接待室等综合性功能区域,开设导诉、立案登记、材料转收、卷宗查阅、律师服务等服务窗口,以“一站式”服务构建开放、动态、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同时,运用“互联网 ”思维,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集中开展诉讼服务,开辟开庭公告、信息查询、投诉建议等服务板块,初步建立起线上线下一体化、内外网互联的立体式诉讼服务网络体系,方便了当事人诉讼。

2.诉讼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围绕最高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建立健全诉讼服务管理制度,规范流程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和考核评价等规定。注重提升案件审理效率,实行繁简分流,深入推进“简案快审”。实行类案审理要素化,制定《金安区人民法院要素式审判工作指引》,实现类案专审、简案快审。大力加强队伍管理,细化工作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

3.诉讼服务功能不断优化。积极探索诉讼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诉讼服务覆盖了诉前、诉中和诉后的各个环节,推进诉讼服务由“平台化”向“实体化”转变。持续采用巡回审判的方式,深入村居社区、以案释法,既减轻当事人讼累,又达到了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着力解决“执行难”,积极开展“江淮风暴”优化营商环境夏季行动。充分利用“云庭系统” 大平台,实现网上异地开庭审理案件。依托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拓宽便民渠道,诉讼服务功能得到优化。

二、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1.人案矛盾仍然突出。人少案多现象普遍且长期存在,特别是连年的案件数增长让法院的审判队伍满负荷工作,员额法官的办案数位居全市法院系统前列,直接影响了基层司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是解决人案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尚不完善。

2.队伍建设仍有不足。目前,政法机关开展“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满意度”的“双提升”活动。对照专项活动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队伍建设还存在差距。突出反映在员额法官老化趋势较为严重;培训不足,调解员队伍能力和素质有待加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晓度满意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

3.基础保障仍较薄弱。诉讼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弱项短板,主要表现在诉讼服务中心的场地不足,影响诉讼服务功能区域的设置;驻院调解组织、调解员的办公场所和条件难以满足办案需求;办公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1.高度重视诉源治理。诉源治理是有效应对人案突出矛盾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合协调、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资源,建立联调联处矛盾调解中心,形成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认真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的相关规定,争取政府对多元解纷工作所需经费的支持。探索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地方综治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诉调对接,加大对初信、初访矛盾的评估和化解力度,积极从源头上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2.突出加强队伍建设。重视队伍教育,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司法为民,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在诉讼效率上下功夫,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措施,致力实现诉讼服务便捷高效。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员轮岗交流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充实一线工作人员力量。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等举措,提升司法服务水平。

3.完善诉讼服务保障。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近年来人民法院提出的一项司法改革。目前,区法院此项工作在党委领导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了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调研座谈。对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专项经费保障,完善诉讼服务工作平台应用和信息平台功能,深入推进网上立案、线上开庭、电子送达等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提升法院诉讼服务转型升级。

 

金安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报告

区水利局局长  徐运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金安区地处淠史杭灌区腹地,江淮分水岭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其中,把全区分割为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全区范围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8条,长度387.49公里;分干渠及以上灌溉渠道6条,长度143.39公里;总长度530.88公里。小型水库183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171座)水闸、排涝站365级及以上堤防8段。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水利设施,提升工程综合功能

经过多年建设,金安区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行洪、排涝、蓄水、灌溉体系。一是小水库除险加固,2007-2019年,分年度对183座水库实施一轮除险加固,总投资3.31亿元,新建大坝、放水涵、溢洪道、防汛道路等设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水库的运行安全;二是新建小型水库,2015-2021年间新建好汉冲、太平、硃砂冲、龙潭河4座水库,总投资5.15亿元,有效缓解了东河口镇、毛坦厂镇、张店镇等地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在汛期起到拦蓄滞峰作用,减轻了下游丰乐河的防洪压力。三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15-2022年间对淠河、丰乐河、张母桥河、张家店河、陡涧河、新三源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总投资7.8亿元,建设堤防长度87.2公里2020-2021年,新建龙嘴、松墩、王湾排涝站,总投资1.08亿元,水利防洪抗旱减灾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四是水利兴修工作,2022年面对极端旱情,区政府投资1.1亿元,开展77座水库清淤1000座当家塘兴修、淠杭干渠河双河分干渠灌区清障清淤整治项目全力做好抗旱保灌溉工作。

(二)推行“管养分离”,构建长效管护新模式

金安区积极探索“管养分离”,即工程运行管理和养护管护分开的长效管护模式

1.小水库管理逐步精细。一是运行管理主体明确,2015年在全国水库注册登记平台对小水库进行注册登记,明晰产权、使用权。目前,龙潭河水库的运行管理由区水利局杭淠所负责,其余小水库的运行管理主体为所在乡镇,负责日常巡视检查、监测监控、设备操作等,运行制度及操作规程健全,三个责任人明确并公示。二是规范开展小水库管护,我区2012年正式对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开展管护工作,2015年我区开始试点政府购买物业化养护,通过一年的试点取得较好效果。在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扩大专业化管护范围,至2019年我区小水库管护全部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给每一座水库配备了“养护保姆”,使每一座小水库能够得到健康运行。2022年度我区成功创建省级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2.堤防管理逐步规范。目前淠河、丰乐河堤防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由区水利局河道所负责,6条分干渠及以上渠道运行管理由区水利局杭淠所、木厂所负责,18条河流的管理责任主体为所在乡镇。借鉴小水库的管护经验,我区的渠道、河流的管护进一步探索物业化管理模式,2019-2021年仅对淠河、丰乐河堤防管护实行物业化管理,2022年开始扩大至12条区管河流、6条分干渠及以上渠道,落实年度管护资金409万元。

3.水闸泵站管理逐步完善。我区新建龙嘴、松墩排涝站运行管护由区水利局杭淠所负责,王湾排涝站运行管护由区水利局木厂所负责,均安排专人管理并聘请第三方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落实管护经费80万元。9处水闸由区水利局杭淠所、河道所负责,其余水闸的运行管护由所在乡镇负责。

(三)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一是按规定对除险加固后验收满5年的小水库进行安全鉴定,2021年开始对鉴定为“三类坝”的小水库开展第二轮除险加固,保障其安全运行;是开展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划界工作,完成全区18条河流、6条渠道、12座小(一)型水库划界和界桩埋设工作,计划2023年完成剩余171座小(二)型水库划界和界桩埋设工作;三是健全防汛组织体系,全部完成小水库应急抢险预案和洪水调度运行方案修编工作对视频监控及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调试、维护,建立常态化运维管理机制。落实冲锋舟、橡皮艇、木桩防汛物资储备,组织安排副高级以上水利技术专家50余名,聘请社会化抢险保障队伍,以备防汛应急之需,及时提供技术保障。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我区按照省市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2021-2022年,总投资427万元,完成全区12座小(一)型水库和8座重点小(二)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在线监管,提升险情自动识别、预警能力。2020-2021年,总投资2110万元,完成全区小水库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雨水情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为防汛抢险决策及时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区政府及水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加快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步伐,但对照省水利厅的《安徽省水库、水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一是自然河道的治理率较低,有堤防河流长度占比22%,78%以上河道仍处于自然状态,多为无堤防河道,未进行治理,沿岸树木林立,杂草丛生,管护难度大。二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问题依然存在,如小型水闸36座,仅10座水闸重建或除险加固,13座水闸建于2000年以前(9座水闸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陈旧,效益日益衰减。三是渠道配套建设不到位,多数渠道治理时间久,如淠东干渠放水涵于2003年建设,护坡于2008年建设瓦西干渠放水涵于2004年建设,护坡于2010年建设,经过多年运行,堤防存在白蚁、洞穴等隐患,亟需进行整治。

(二)水域岸线管理有待加强。一是属地乡镇及相关部门缺乏水域岸线保护意识,存在未经审批,擅自在河道、渠道、水库保护范围内修建拦河坝、泵站,搭建临河建筑,甚至侵占河堤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河湖安全造成隐患。二是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我区渠道日常管理由水利局二级机构木厂所、杭淠所负责,承担143.39公里渠道及其195处水工建筑物、龙潭河水库、3座排涝站、2个电灌站的管理工作,现有在岗人员40人,且年龄结构老化,本为60-70年代人员(近两年退休10人),对新形势下新技术的应用接受能力差。每个乡镇水利方面专业人员仅有1到2人,管护人员的缺乏与工作任务的增加,易造成对河湖的巡查管护不及时。

(三)河湖管护投入不足。我区分干渠及以上渠道、区管河流无上级管护资金,区财政每年虽投入409万元用于渠道、河流日常管护,但相对周边兄弟县区经费投入稍显不足,特别是乡级河流日常管理经费难以保障。渠道、河流沿岸多年生长的杂树较多,部分河段更是无路可行,影响日常巡查及汛期抢险道路通畅。放水涵闸等建筑物有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情况,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目前我区仅完成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及部分小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建设的覆盖率较低,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无法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在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巡查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按照全市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对接国家、省、市扶持水利建设政策,积极谋划一批水利工程项目,特别是对淠东干渠等未列入系统治理规划的项目,对接省水利厅、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给予项目支持,通过系统治理进一步消除渠道安全隐患。准确把握“两手发力”的政策要求,不断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形成“财政投入 社会资本”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保持水利工程投资稳定增长。稳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水利改革,建立长效工程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完善区管河流、渠道“水利 乡镇”双重管理制度,在明确区级责任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属地乡镇责任河段,压实区、乡两级责任,保障渠道运行安全。二是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不予验收。

(三)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一是加大管护投入。坚持建管并重,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逐步增加管护经费,落实乡级河湖管护经费,进一步推进“部门监管 运行管理 社会化维护”的工程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对基层部门的编制给予适当倾斜,对基层水利干部编制数量动态管理,科学配置,尽可能满足基层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设立公益性岗位,特别是针对水利等社会公益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岗位,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四)强化体系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标准。优化金安水利政务系统,以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与水利工作的融合,强化水利信息整合利用。对干支流河道、泵站、大中型涵闸、堤防等分级建立水利工程管理电子档案,推进水利信息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基本建成区级水利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关于金安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农工委副主任  陈宜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6月份由区人大组织农工委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开展了全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查看了龙潭河水库、张母桥河小流域治理、将军山渡槽、龙嘴排涝站等重点工程现场,召开了由区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林业中心及部分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上相关部门及乡镇就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了解各方面情况,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金安区全区范围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8条,分干渠以上灌溉渠道7条,长度约176公里。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171座,小型水闸35座,5级及以上堤防8段。近年来我区先后对183座小水库实施了新一轮除险加固,新建好汉冲、太平、硃砂冲、龙潭河4座水库,对淠河、丰乐河、张母桥河、张家店河、陡涧河、新三源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兴建了1000余座当家塘,对77座水库进行了清淤,有效地提高了全区的防洪、排涝、蓄水、灌溉能力。

二、主要成效

1.政策配套逐步完善。近年来区政府成立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专班,制定了《金安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出台了《金安区水闸设备操作管理制度》《小水库巡视检查制度》《金安区河道堤防工程管理制度》《小水库维修管护制度》等一大批规章制度,为全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近年来,区政府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小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资3.31亿元;二是新建小水库4座,总投资5.15亿元;三是中小河流治理总投资7.8亿元;四是新建王湾、龙嘴、松墩三个排涝站,总投资1.08亿元;五是水库兴修,2022年投资1.1亿元,用于小水库的清淤加固、淠杭干渠、双河分干渠等灌区清障、清淤整治项目,确保全区的抗旱保灌工作。

3.管理模式初见成效。区政府积极探索“管养分离”的长效管护模式,推行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和养护机制。一是对全区的小水库明确管理主体,并确定责任人,通过招投标确定专业养护单位进行专业化养护。2022年度成功创建省级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二是对区管河流、分干渠及以上渠道探索物业化管理模式;三是对水闸泵站安排专人管理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落实管护经费,确保泵站能够正常运行。

4.安全意识日益加强。一是开展了小水库的注册登记工作;二是对小水库、水闸进行安全鉴定,对鉴定为“三类坝”的水库及时进行除险加固;三是开展了工程管护范围划界工作;四是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配套防汛抗旱的物资、设备、人员。

5.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全区12座小(一)型水库和8座重点小(二)型水库大坝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了在线监管,有效提升了险情自动识别、预警能力。同时,建立小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有效地提升了雨水情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为防汛抢险决策提供了数据保障。

三、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差距。

1.水利基础薄弱。调研发现,区级层面的干渠,分干渠及支渠也未得到全面治理,乡级层面的毛渠、斗渠损坏更加严重,多数处于自然状态,河道无堤防,沿岸树木林立、杂草丛生,多处出现塌方,渗漏现象。放水闸年久失修,设备老化陈旧,有些形同虚设,难以发挥效益。

2.政府投入不足。由于区内河流众多,仅在册的渠道、河流达24条,长度530余公里,加之境内大小水库,还有王湾、龙嘴、松墩三个排涝电站的日常管护及运营,每年需要大量经费。如2022年实施的张母桥综合整治,全长52公里,治理费用不到7000万元,只能断断续续零星整治,根本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3.人员力量缺乏。基层人员力量薄弱,2000年体制改革后,每个乡镇水利站仅2-3人,近二十年来几乎没有进人,那时上岗人员基本上属于60、70年代的人员,即将退休。木厂管理所、杭淠所在岗人员为40人,今明两年将退休12人,仅剩28人,不仅要管辖145公里的干渠、分干渠和支渠,还要承担龙潭河水库、3个排涝站、2个电管站、1个小流域径流测报点和多处涵涧、泵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加之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要求,极大地影响全区水利设施的标准化管理。

4.信息化水平低。全区只完成小水库雨水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部分小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建设的覆盖率较低,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无法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在防大汛、抗大旱的时候,无法给决策者做到准确研制,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数据支撑。

四、工作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区财政每年应将水利基础建设和日常管护经费纳入预算,确保每年建设一批管护一批,真正让建成的水利设施长期发挥作用。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扶持水利的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探索社会资本投入水利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技术力量培养。区政府应从每年招收的事业单位编制中,适当地给水利部门倾斜,引进培养一批水利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水利队伍。

3.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搞好设计、建设的基础上规范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模式,建立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水利信息化更具规范性、协同性和效能性。

4.建立长效管理体制。明确分级负责的主体责任,做到权责分明,积极推进“管养分离”长效管护模式,在专业化、物业化管护的基础上总结好经验,适时在全区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方面全面铺开。

 

金安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张克梅辞去金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职务请求的决定

2023年6月28日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因工作岗位变动,张克梅提出辞去金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职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接受张克梅辞去金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职务的请求,并报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金安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任免人员名单

2023年6月28日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任命:

刘光银为金安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红为东市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

 染为望城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

 娟为中市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

免去:

 红的望城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染的东市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刘忠兵的中市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2023年628日在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刘光银

尊敬的胡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感谢组织的关心和培养,这次被提名为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人选,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现在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作供职报告。今天如果能够得到区人大常委会对我的任命,将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强化学习、不断进取,尽职尽责、担当作为,快速进入角色,切实履行职责,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我于2004年12月参加工作,2014年获得省委党校法学研究生学历。2019年12月接受组织挑选,选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阔什塔格镇任职党委副书记,2023年5月结束安徽省第四批援疆任务。3年多来,作为40名安徽省第四批援疆干部之一,在受援地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结对帮扶工作、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和文化润疆富民兴疆工作等,得到了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援疆指挥部和受援地单位的好评,2020年度、2022年度评为皮山优秀公务员。

一、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人大工作专业性强、程序性严,准确把握新时代大人工作新要求、新要领,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动力、创新工作的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的举措

二、担当作为,树立良好形象。区委提名至今,通过近两个月时间对新单位新岗位新同事的了解,感觉能有幸进入到人大这个大家庭非常自豪,领导关心关爱同志,同事互帮互助,工作高效运转本人将尽快适应新角色,坚持说话讲原则,办事顾大局,始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断增进团结,认真履行职责,凝心聚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各项决策部署,当好参谋,当好先锋,热情周到搞服务,尽职尽责抓工作,树立新时代人大干部良好形象。

三、严于律己,保持廉洁本色。始终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以过硬作风彰显担当作为,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精神从严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职业修养,以自身过硬立本,以自身干净干事,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尊敬的胡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以上是我的供职报告,请各位领导进行审议。如果不能通过我的任命,说明我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将正确对待,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完善,加以改进,为金安高质量发展出积极贡献

 

——2023年628日在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尊敬的胡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此时此刻,我既感到无尚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各位委员对我的鼓励和重托。

在此,我谨向各位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将把这份信任化为履职的动力,把这份鼓励化为履职的激情,把这份重托化为履职的源泉,勤勉工作、勤奋做事、勤恳做人,做好人大各项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认真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以及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法律水平,尽快适应街道人大工委各项工作;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对党忠诚,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权益,决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二、聚焦民生,务求为民用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以务实、高效、创新的工作作风,履行好人大工委主任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切实为群众代言,引导代表聚焦民生热点,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努力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议案、建议的形式反映上来;对街道办事处和辖区内政府派出机构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协助政府推进工作,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克己奉公,争当廉洁模范。严格遵守和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遵纪守法,保证在廉洁自律方面不出问题,坚决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各位委员,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我一定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金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出席、请假、列席人员名单

一、出席人员(共25人)

 任:胡卫东

副主任:宣红兵    荟(女)      

 员:姓氏笔划为序

王世斌

韦文海

邓德军

 

刘振忠

  茜(女)

  茜(女)

张宗明

陈孝干

陈宜安

邵有常

林国彬

 

聂道平

 莉(女)

徐国辉

 

高文清

桑世武

蒋源汇

满少华

二、请假人员:(8人)

副主任:周世武

 员:方向阳      张文全  张迎年(女)  张纯寿  郑显俊  鲍远志 

三、列席人员(共33人)

  冰(女) 

人民政府副区长挂)

史新富

人民法院院长

 莉(女)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叶邦仕

区政府办主任

刘岩松

区财政局局长

 

区住建局局长

朱明望

区交通局局长

徐运明

区水利局局长

邓忠玉(女)

区文旅局局长

李海舰

区卫建委主任

 

区医保局局长

刘仁武

区数管局局长

傅诗庆(女)

区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

赵宗俊

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服务室主任

朱蔷蔷(女)

双河镇人大主席

 

孙岗镇人大主席

 

望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

 

区人大代表

潘俊杰

区人大代表

朱列华

区人大代表

吴永全

区人大代表

王立平(女)

区人大代表

沙应宗(女)

区人大代表

 

区人大研究室主任

孙亚男(女)

区人大代表联络办主任

韩自强

区人大代表联络办副主任

 

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高君洁(女)

区人大办公室副主任

 

区人大办公室副主任

刘光银

区人大办公室副主任

 蓓(女)

区人大办公室工会主任

 

区人大预算工委专职副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